书房里特别的客人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17-05-22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
    书房是一个人知识的加油站、精神的栖息地,走进一个人的书房,可以窥见这个人的阅读品位和审美趣味。在我狭小而凌乱的书房里,有几位特别的客人,他们出版的书被我全部收藏,并且放在特别醒目的位置。在命运的层次上,苏童、赵恺、吴非三位作家的作品,对我有重要意义。

    小说家苏童是我中学时代崇拜的偶像,他的作品伴我度过了敏感躁动、忧郁善感的青春期。上个世纪90年代初,我从语文老师那里接触到小说集《少年血》。开篇《桑园留恋》就把我深深吸引,我沉醉在几个男孩和丹玉之间朦胧而又搞怪的爱情故事里,顿时产生了一种心灵上的共鸣,青春期的男孩子,对待初恋的态度也许都差不多吧。书中以“童年视角”叙述的青春期故事,被苏童特有的浓郁多情的江南笔调描绘得摇曳生姿,大大增加了故事的可读性,让我轻松进入他制造的文字迷宫而难以自拔,好像这些故事就是发生在自己身上。

    我至今记得书中一些细节和画面,《金鱼之乱》里提到两种金鱼的名字叫“朝天龙”和“蓝丹凤”,我无论如何也忘不了这两种金鱼的名字,它们给我带来无穷的想象。《伤心的舞蹈》里赵文燕是一个有舞蹈天分的女生,谁知她上台演出时却意外尿裤子了,舞蹈老师段红又中途离奇死亡,人物命运的无常,故事的离奇曲折,既带给我阅读的兴奋,又有不能接受的无限伤感。那时候《少年血》被我翻烂了,每个故事我都能脱口而出,我的作文水平就在阅读《少年血》的过程中得以迅速提高。于是在作文课上,我会编撰一些类似书中的少年故事,且有模有样,还受到老师的表扬。初三毕业时,我已把当时苏童出版的作品《蝴蝶与棋》《世界两侧》《米》《婚姻即景》《我的帝王生涯》全部买齐。我沉浸在阅读的幸福时光里,内心获得一种巨大的充盈和满足,这种精神的愉悦让我忘却了当时贫困的物质生活,好像人生看到了一束光亮,指引我向前去。

    读大学时,在一次文学讲座活动中,我接触到了本地诗人赵恺。近三个小时的报告,台上诗人激情澎湃,台下听众灵魂燃烧。讲座结束后,从报告厅出来,外面漫天飞雪,我一个人走在松软的雪地里,头脑中回忆着诗人激情洋溢的讲座,内心难以平静。本来我是不怎么喜欢当代诗歌的,可是听了诗人的讲座,想到诗人多舛的命运,想到诗人杜鹃滴血、春蚕吐丝一般紧贴时代脉搏的写作品格时,我竟有点落泪的感觉。我突然觉得,优秀的当代诗歌照样能够惊醒心灵、点燃希望。于是我开始读他的诗,了解他的故事,慢慢走近这位历经苦难而又才华横溢的诗人。曾经,我心里思考这样一个问题,一个时代出现一位杰出的诗人,到底需要怎样的条件和机遇?多年后,当我和诗人成了忘年交之后,我终于明白淮阴这座城市为何能走出诗人赵恺了。诗人历经苦难与沧桑,不但富有才情激情,而且一直把讴歌时代和人民作为自己的诗歌美学。

    记得初次走进诗人的书房,藏书不多,但《杜甫全集》《韩愈全集》《鲁迅全集》赫然在列。我突然意识到经典的重要性,在文学的天平上,一本经典足以让一千本三流作品立刻失去重量。诗人的作品数量不算多,迄今只出版《赵恺两卷集》和《共命鸟》,但他的作品,只要出手就是精品。他的诗歌遣词造句奇崛独特,意象大气恢弘而又不失蕴藉哲理,常有警句让人回味再三。诗歌《我爱》《第五十七个黎明》,散文《荷花荡记》,小说《木笛》,均被收录进《中国新文学大系》,以及大、中、小学教科书,他不追求数量,他追求以一当十,与诗歌共命的创作态度。现在诗人仍坚持创作,且追求诗歌的“暮年变法”,这让我想起了冰心的一句话“是不是真正的诗人,要看他老年的时候”。

    工作以后,有一段时间,我一度迷失自己,或许是对当时学校僵死的管理制度有诸多不满,或许是人一旦置身偏僻乡村,就会缺乏一种雄心壮志和足够的激励,更欠缺一种抛弃安逸的勇气和藐视平庸的大气。那段时间,我较为消沉,人的可悲就在于自己感觉到自己在堕落。两年后,一个偶然的机会,我接触到吴非老师的《不跪着教书》,我用了两天时间,把这本书匆匆看完了,书中很多深刻的让人心跳加快的语句都被我大段大段画了线。

    在我眼里,吴非老师不仅是一位出色的语文老师,更是一位思想者。“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,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”“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,如果教师是跪着的,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”……振聋发聩,石破天惊。试想,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,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?反观当下,我们只顾培养学生刷题的本领,而忽视了学生质疑和批判精神的培养,长此以往,我们这个民族还有希望吗?吴非老师说过:“只要肯读书,一切都不难。”说得真好,语文教师的精神觉醒,必须从阅读起步,回归常识,说正常话,做正常事。于是,我从纯文学阅读开始转向吴非老师的教学杂感和思想随笔,从《前方是什么》《致青年教师》《迷失的灯》,到《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》《课堂上到底发生了什么》,一本一本读下来,我成为吴非老师的忠实粉丝了,他的想法和做法,如无声的细雨一样,默默影响着我的言与行。吴非老师的文章读多,你自然而然就会有一种“立”起来的感觉,只要你是一位“立”起来的老师,你就找到了做教育的底气和做教师的全部尊严。

    (作者:唐伟,单位: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蒋集九年制学校)